标题

白鱀豚(白暨豚、白鳍豚)

来源:酷自然作者:黔子夜时间:2023-05-08 12:02:49
白鱀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别称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白鱀豚科、白鱀豚属唯一的物种,起源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白鱀豚

一、物种分类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偶蹄目 白鱀(jì)豚科 白鱀豚属
白鱀豚 别称 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白旗豚

白鱀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称白暨豚、白鳍豚、中华江豚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属唯一的物种,起源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

白鱀豚

二、形态特征

白鱀豚是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中等粗壮,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背鳍三角形,位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鳍肢呈手掌状,末端钝圆;尾鳍扁平,分叉呈新月形;皮肤光滑细腻,体表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洁白色。

白鱀豚

三、分布范围

白鱀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的长江江段均有分布,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曾在富春江(钱塘江上游)出现过,1990年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2004年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2007年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白鱀豚

四、演化过程

1、始新世(约5600~3400万年前):约5000万年前,有部分陆栖偶蹄类动物从陆地进入水中生活,适应水环境后在水中不断的演变。

2、渐新世(约3400~2300万年前):约2500万年前,原始海豚分枝此时,此时的原始海豚是除抹香鲸类外所有现代齿鲸共同的祖先。

3、中新世(约2300~530万年前):约2000万年前,原始海豚进入内陆水系生活,原白鱀豚出现;约530万年前,白鱀豚在长江出现。

4、上新世(约530~260万年前):约260万前,迄今已发现的3种原白鱀豚全部灭绝,定居于长江的白鱀豚成为所属世系的仅存物种。

白鱀豚

五、生活习性

1、环境:白鱀豚栖息于长江及其支流、湖泊的入口处和干流中,栖息深度10~20米,常2~6头组成小群,用肺呼吸,呼吸间隔10~30秒,白天活动,胆小,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

2、食性:白鱀豚是肉食性动物,常在晨昏时觅食,猎物包括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黄颡鱼等,摄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12%。

3、繁殖:白鱀豚是水生哺乳动物,雄性4岁性成熟,雌性6岁性成熟,发情期3~6月和9~11月,妊娠期10~11个月,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仔,偶有双胞胎,哺乳期8~20月。

白鱀豚

六、保护级别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CR(极危)。

2、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 附录Ⅰ。

3、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相关推荐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杏(杏树、杏子) 杏(杏树、杏子)

杏是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别称杏树、杏子、杏...

德国小蠊(德国蟑螂、德国姬蠊) 德国小蠊(德国蟑螂、德国

德国小蠊是蜚蠊目中分布最广泛、与人类生活最密...

竹(竹子、绿卿) 竹(竹子、绿卿)

竹是禾本科、竹亚科高大草本植物的统称,别称竹...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

巴戟天是茜草科、巴戟天属常绿藤本植物,别称鸡...

大麦町犬(斑点狗、达尔马提犬) 大麦町犬(斑点狗、达尔马

大麦町犬是一种中型犬,别称斑点狗、达尔马提犬...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统称,也是除节肢动...

油麦菜(莜麦菜、苦菜) 油麦菜(莜麦菜、苦菜)

油麦菜是菊科、莴苣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大熊猫(猫熊、食铁兽) 大熊猫(猫熊、食铁兽)

大熊猫是熊科、大熊猫属大型哺乳动物,别称猫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