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种论述
白色大熊猫是普通大熊猫基因突变形成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导致大熊猫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外部形态上呈现出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从野外监测来看这种白化基因突变并未影响大熊猫的成长和社交,但是否会在大熊猫种群中进一步传递下还尚未可知。
二、发现案例
1990年11月15日,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白色大熊猫,这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1991年、1992年又相继发现了两只白色大熊猫;2023年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拍摄到一只白色大熊猫和另一只野生大熊猫疑似交配打斗的画面。
三、保护级别
1、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2、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 2019年版 附录Ⅰ。
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 3.1 易危(VU)。
四、生活习性
1、环境:大熊猫栖息于海拔1200~4100米的高山深谷中,尤以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中最常见,不惧寒湿,从不冬眠,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进食,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2、食性:大熊猫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竹类可占全年食物量的99%,包括冷箭竹、大箭竹、华西箭竹、巴山木竹、箬竹、筇竹、白夹竹等,偶尔捕食竹鼠、田鼠等小型哺乳动物。
3、繁殖:大熊猫是哺乳动物,雌性4岁、雄性6岁性成熟,每年发情一次,发情期3~5月,每次发情只有2~3天,妊娠期83~200天,每胎产1仔,偶尔2~3仔,哺乳期4~6个月。